首页 / 热门资讯 / 正文

衢州怎么读(衢州市)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责编:admin 2021-11-21 03:59:54     浏览次数:159

【八点读书】《衢州话》:古城独特地域文化的刨根之作

原创 牛夏 晚上八点 3天前

《衢州话》

古城独特地域文化的刨根之作

本非衢州人而在衢州工作生活了60余年的王世范先生,凭着深厚的语言学功底和对浙西历史文化的挚爱,在耄耋之年,终于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方言文献巨制《衢州话》(珍藏版)。这是一项开创性的“非遗”文化抢救工作,它为保护、传承正在急速变异、断代失传、濒于湮灭的方言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衢州是历史文化名城,邻徽、闽而紧连吴头楚尾,“四省通衢”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与周边乡土口语大相殊异的官话色彩。老城区衢州话,文读音(临文所读字音)大量渗入口语,占尽优势;白读音(纯口语会话音)则尽显古人所称的“吴音媚好”,人所乐道。相关的情景,以往并不是无人涉及,只是因为粗疏简略,达不到足够的“像素”要求,更缺乏统摄全貌的系统性,因而留下了一项文献补位的历史性任务。

语音是语言的外部形式,方言与普通话之别,一种方言与他种方言之别,首先在于语音之别,确保语音“第一现场”的真实性是方言描述的重中之重。吴语语音有其特殊的复杂性,浊音字多,韵母发音从舌尖舌面到舌根的高低各地不一,此外吴语还完全保留了古入声韵。

由于方言分支间的差距大而难以模拟,至今尚无可为吴语方言注音的音标系统,现代汉语拼音也只能拼注部分方言字音。学界使用的国际音标,除语言专家和专业语言工作者外,无人能识读除标注英语单词以外的音标符号,而王世范先生的《衢州话》(珍藏版)则着重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语言学界为方言标注音读的障碍,依据本方言区语音特点,“量身定制”创设的衢州话标注体系可谓务实而完备。

这一标音系统明白简便,既有接近汉语拼音的声韵母音节标注,又有"特定汉字单注和拼切" 法(类似古时的反切而比反切更为便捷)相辅。两套拼注法并用,读者可以连声带调读出每一个字音,原汁原味地展示所有字、词、句的衢州话音腔。这是创设方言语音标注的首例,这套标注方法也可为吴语各方言片区提供借鉴,例如已有识者指出吴语方言片区中确有不少音读超出了《广韵》所示的层次而难以拟音。

《衢州话》(珍藏版)全编收集了约6000个单字和5000个现代词语,均按衢州话读音和语音特点精心列表展示。除按上述特创标注法读出“衢州话" 外,均与汉语拼音一一对照,以达到"学准普通话,不忘家乡话" 的双向效果。在这一特定意义上,本编便成了一部实用的 ”衢州话词典" 。

在“为衢州话留声" 的宗旨下,本编著直接体现的严密精微,试举一例。如“衢州话的翘舌声母与翘舌音节”,通常人们都以为南方话没有翘舌音,其实不然,凭着王先生对语音的敏锐辨识力,早就发现衢州话有本地人习焉不察,语言界未曾言及的明显而强势的翘舌音,故将其列为衢州话的主要语音特点之一,并设立专章,从翘舌音品类、大量字词实例、翔实的数据,科学严谨地举证了翘舌音(含舌页音)这一语音现象在南方方言衢州话中的强势存在,并分析其原因,令人信服。这也是对吴语语音研究的一大贡献。衢州人说“朱、处、书、如”,笔者就感觉出声母的舌面明显高于当下浙东一带人的发声,说“装、窗、霜”等字已与普通话无甚差别了。衢州话翘舌音实际上十分强势,本编著总结出有61个翘舌音节与普通话相对应。

一定有读者对衢州话口语词汇和文段饶有兴趣,本著述从单词、俗语、谚语、歇后语、歌谣、谜语,到通篇可口述的衢州文史掌故,都以本编标音系统与普通话拼音作“双语式”展现;衢州话中某些与普通话不可通约的特定概念、语法特点和带地域色彩的修辞手法,“衢式普通话”中的用词、声腔、词序等等不能褪尽的方言文化“胎记”,均被编著者一一捕捉。所有这些,都能让人充分感受到古城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与生动样貌。特定方言根植于特定地域,方言专著的可贵,正在于它真实地刨到了一地历史文化的深根。

自从2006年为新编《衢州市志》撰写方言篇目“衢州话”算起,至今年初夏近50万字卷帙《衢州话》(珍藏版)的问世,这部著述已耗去了王世范先生15年的心血。尽管王先生有着超人的语言天赋,但作为一个外地人,写成如此高水平的《衢州话》(珍藏版)已属不易,更难能可贵的是,从70岁开始15年来的执着精进,数易其稿,长期带病案头而笔耕不辍。

无所依傍,独力搜求,处处关顾,时时寻访质询的方言撰述,该是一项怎样的文化工程?真所谓可与知者道而难为外人言。这部编著收录的衢州话口语语词数以千计,全是在王先生看书报电视、行路,以至吃饭睡觉时从记忆仓库中搜寻和“突闪”出来的。它们稍纵即逝,唯一的办法就是即时笔录,如此长期积累,庶几不致遗漏。若有把握不准的音义,随即向衢籍同事或街坊老人询问核实,有的还与各地方言作比较参考才得以确定,一字一词都不马虎,工夫可知。

一切浩繁的工作,特别是繁复的表格,全凭手工操作;因要做到极其精确,发现错漏就须当即补正,甚至返工重来。所以15年来垒稿过身,废笔数百。更须一提的是书稿制版初印时的校对工作,面对细微的语言表述符号,出版社校对人员可说完全陌生,所以还必须由著作者亲力亲为;一旦有所疏忽,则将留下百年遗憾,为此又不知花去了王先生多少精力。

有付出就会有赞誉和肯定,中国方言研究院院长曹志耘先生为王先生的《衢州话》(珍藏版)作序,他说先生虽然不是衢州人,却因为先生对本地方言的潜心研究,已然成了一位“资深衢州人”和方言的资深研究者。而著名方言学家、我省语言志总编傅国通先生还认为《衢州话》的价值,在当前可以用作本地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辅导书,加深认知家乡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背景;也有助来衢外地人了解本地文化,与本地人和谐相处。而从长远看,《衢州话》必将成为一部地方语言文献,它的文化历史价值,将随着岁月的推移,越来越显示出来。

作者系资深中学语文教师

文革前杭州大学毕业生

打赏
0相关评论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由用户注册后自行发布,本站对所有文章的真实性、完整性及立场等,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或对于文章出处有疑虑,请联络我们,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核实并做删除处理。
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3066548754@qq.com
赣ICP备2023007960号
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