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,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,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牵引。我省各地围绕目标定位靶向发力,聚焦交通基础设施、现代产业体系、区域协同创新等领域重点突破,不断增强“双圈”动力活力,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。
内联外畅 完备交通网加速形成
记者 杨银乔:成达万高铁是达州首条建设的高铁,对于达州融入双城圈经济,和未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,我所在的正是成达万高铁华蓥山隧道。
成达万高铁是国家“八纵八横”高铁网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控制性工程之一的华蓥山隧道全长8748米,目前已完成进度27%,累计完成投资2.2亿元。
中铁二局成达万高铁项目经理 刘军:我们现在增加横洞进正洞的掌子面,预计在6月中旬左右增加到三个作业面同时施工,预计2022年全年施工进度2296米。
成达万高铁的建设,正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快速推进的一个缩影。目前,川渝间建成及在建省际高速公路有近20条,每天30.5对“复兴号”动车穿梭在成都和重庆之间,成渝地区枢纽机场累计开通航线737条,重庆、成都1小时“交通圈”“通勤圈”正加快形成。
协同共兴 优势产业抱团发展
不仅是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快速构建,成渝两地要协同共兴,还需要补齐发展短板。在南充营山县,一个正在建设的产业园区,被命名为“重庆配套产业园”。其定位也和它的名字一样,清晰、直白。目前,园区已建成标准化厂房83万平方米,入驻企业172家,其中汽车汽配企业75家,其产品90%都是面向成渝市场。
四川营山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涂胜:生产的单品就有1000多种,也主要为成渝地区的整车企业进行配套,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实施,为我们这个小县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
目前,川渝两地共确定20个园区为首批产业合作示范园区,促进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,协同推动汽车、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。体制创新也要敢为人先。2020年底,广安华蓥山脚下诞生了全国首个跨省共建新区——川渝高竹新区。四川渝兴宇新材料去年落户新区,如今新区多重的政策优势让企业发展迅猛。
四川渝兴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厂长 王海成:我们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,既可以享受重庆的优惠,也可以享受四川的优惠,在这种良好态势下,我们正在建设二期厂房,新增15条生产线,我们的产值将达2个亿。
大胆试、自主改,高竹新区成立初就被授权134项经济管理事权,管委会干部一套班子,由广安和重庆渝北区两地人马组成,探索出存量由原行政辖区各自分享、增量五五分成的方式。
广安市委副秘书长、川渝高竹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唐家文:正在积极有序推进规划、管理、运营、用地等18个方面跨省域改革创新,“不破行政隶属,破除行政壁垒”的体制机制正在加速形成。
壁垒打破,满盘皆活。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1-5月,川渝共建的160个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中,累计开工151个,完成投资4149.2亿元。
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陈德川: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项目密集落地,一体化理念深入人心。下一步,我们将共育现代产业体系,共筑西部科学城,共建西部金融中心,共畅西部陆海新通道,共抓碳达峰碳中和,共推惠民利企举措,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。
唱好“双城记”、共建“经济圈”,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提供,也被作为重要改革方向正加速推进。川渝两地围绕利企便民目标,协同推出了“川渝通办”事项清单,进一步深化合作,截至2021年底,川渝通办累计办件量超过868万件,日均办件量超2万件。 一幅战略同频、产业同链、生活同城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。
来源:四川观察